
(大会开幕式盛况)
蓉城锦绣地,万物生辉时。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由泛珠江区域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PPRA-RTOG)、西部放射治疗协会主办,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及四川省西部放射治疗协会承办的“第十五届泛珠江区域放射肿瘤学学术大会”于2021年6月11日在蓉隆重开幕。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陈和生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张红志教授、吉林省肿瘤医院刘士新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韩春教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辐射研究室主任王小虎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光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石梅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曾昭冲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孙新臣教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郁志龙教授、云南省肿瘤医院李文辉教授等嘉宾受邀参加大会开幕式。大会承办方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林桐榆教授、四川省西部放射治疗协会秘书长李光明教授,泛珠江区域放射肿瘤治疗协作组主席、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卢泰祥教授(线上)、泛珠江区域放射肿瘤协作组副主席、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第八届主任委员、四川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郎锦义教授、泛珠江区域放射肿瘤学协作组副主席,福建省肿瘤医院原副院长潘建基教授,泛珠江区域放射协作组副主席、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邓小武教授(线上)以及全国放疗界肿瘤放疗专家、泛珠江区域放射肿瘤学协作组顾问委员会委员以及全国各大放疗单位的专家、学者共计400余人出席了本次大会开幕式。泛珠江区域放射肿瘤协作组常务执委、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卢冰教授主持开幕式。卢冰教授在开幕辞中指出,泛珠江区域作为我国放射肿瘤学第一个多中心协作组,通过协同创新、开拓进取,在协作组全体同行及国内外专家的支持下走到第十五届,“泛珠人”用热情与团结,开创了我国肿瘤临床协作的先河。

(卢冰教授主持开幕式)
首先,泛珠江区域放射肿瘤协作组主席、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卢泰祥教授线上为本次大会的召开致辞,卢教授指出,感谢大会承办方在全国疫情防控大局下为本次大会的召开辛勤筹备,泛珠江区域放射肿瘤协作组引领了我国放射治疗事业的发展与成长,每一年的泛珠大会,是展示我国国内外最新的肿瘤研究进展和分享我国原创放射肿瘤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本次大会的召开,是我国肿瘤同行坚持“防疫+抗癌”两手抓的典范,也将为泛珠江区域放射肿瘤协作组的发展和历程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卢泰祥教授致辞)
紧接着,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林桐榆教授致欢迎词。林桐榆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泛珠江区域放射肿瘤协作组自2006年3月成立至今,经历了15年的学术交流、思想碰撞、友谊加强,希望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各位同行能通过大会分享肿瘤治疗的经验,促进区域协作走向更高、更远的明天。

(林桐榆教授致辞)
随后,本次大会主席,泛珠江区域放射肿瘤协作组副主席,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第八届主任委员、西部放射治疗协会名誉理事长、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郎锦义教授发表致辞,他表示,本次大会历经一年半的筹备能于今日顺利召开,要感谢全国同道一如既往的支持,感谢莅临现场进行学术交流各位专家,以及线上线下支持本次大会召开的各位专家,这是一场放疗的大会,更是一场多学科、跨界的学术大会。团结、改革、担当、创新、自豪是我们放疗人不变的“初心”,也是我们能把放射治疗的技术推向更高的高度、更宽的广度的关键。祝我国肿瘤防治事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郎锦义教授致辞)
最后,郎锦义教授、林桐榆教授、潘建基教授、卢冰教授共同为获得本届学术大会的优秀论文代表颁发获奖证书。

(优秀论文颁奖)
开幕式后,精彩纷呈的学术盛会如约而至。潘建基教授、刘士新教授、吴大可教授主持第一环节的学术交流。

(潘建基教授、刘士新教授、吴大可教授主持学术交流)
首先,来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陈和生院士带来了题为《硼中子俘获技术的发展展望》的主题报告,陈院士在报告中结合多年来从事硼中子俘获技术的技术研发和开展的粒子物理和肿瘤治疗交叉学科研究的经验、体会、成果,从硼中子治疗的物理技术优势,到核物理技术与医学结合为肿瘤的治疗带来“适合老百姓”的有效治疗——硼中子治疗的现状和未来,从“健康中国”战略,到国产大型高能物理设备研发,向与会代表带来了肿瘤治疗的新视野和新认识。

(陈和生院士大会报告)
紧接着,本次大会主席郎锦义教授带来《百年放疗之新局和变局》:迭代与破圈的主题报告。郎锦义教授结合自己从事肿瘤放射治疗近40年的经历,指出百年放疗发展的“初心”——是用射线杀灭肿瘤并最大限度地保护正常组织。放射治疗的发展从二维时代到人工智能时代,从过去的泛瘤种治疗到今天的亚专业学科专用放疗平台,种种迭代更新都让放射治疗走向更加精准,更加有效。肿瘤放疗的未来是在大数据时代,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医工、医信、医理结合,实现肿瘤放射治疗向智能化、泛组学、集成化的精准治疗时代。百年放疗,变的是新的技术、理念,不变的是奋斗的脚步和初心。

(郎锦义教授大会报告)
来自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的李咏梅教授线上进行了《国际化临床肿瘤学科的人才培养探索》 主题报告,李教授从国内外及港澳台临床肿瘤学科培养模式、人才需求、培训制度、政府政策、培训计划进行肿瘤学科人才培养的经验分享,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评估工具、入学及基地认证办法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肿瘤专科人才培养的国内外情况进行了对比和剖析。

(李咏梅教授大会报告)
云南省肿瘤医院李文辉教授带来了题为《转化性研究指导的放射治疗新模式探索(以危重病人姑息)》主题报告,李教授从放射治疗剂量分割“模式、放射生物学中的“治疗比选择”,放射线α和β损伤的“真实事件”,以及精确放疗时代的“模式”挑战,放射线导致的单链断裂和双链断裂不同剂量模式下对肿瘤的杀伤和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效应差别,放射生物反作用效应等方面给与会代表带来了肿瘤治疗的耳目一新的认识和思考。

(李文辉教授大会报告)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卢泰祥教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孙世良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曾昭冲教授对第一环节的学术交流进行讨论。
(讨论嘉宾:卢泰祥教授、孙世良教授、曾昭冲教授)
第二环节的学术交流由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光教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颖教授、四川省西部放射治疗协会秘书长、南充市卫健委李光明教授主持。

(李光教授、王颖教授、李光明教授主持学术交流)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卢冰教授带来了题为《肺癌放射治疗2021新思考》的主题报告,卢教授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手术VS放疗的争议与共识,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放疗分割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小细胞肺癌放疗的新视野和新方向进行介绍,指出现代治疗模式下肺癌的治疗不要盲从,要冷静思考,放射损伤与疗效应兼顾。怎样有效的提高剂量,降低损伤进一步提高疗效;放射治疗的大分割是一个方向,但不是全部的手段。怎样从治疗策略、模式、剂量、时间等多维度思考肿瘤的治疗是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卢冰教授大会报告)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防治中心的陈明教授带来题为《老年食管癌放疗进展》的主题报告,陈教授从老年食管癌的概况、老年食管癌的探索性临床研究和多中心临床实验三个方面进行报告,指出老年食管癌的治疗形势不容乐观,适合手术的患者仅有20-30%,单纯放疗效果差,传统的两药联合同步放毒性大,顺应性差,怎样探索低毒有效的治疗手段非常重要,陈明教授团队联合国内多家医院开展的临床研究证实替吉奥胶囊联合同步放疗毒性可控,疗效显著。

(陈明教授大会报告)
由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李涛教授带来的学术报告《食管癌的综合治疗最新进展》从食管癌的综合治疗概况,可手术食管癌的综合治疗进展以及不可手术食管癌的治疗新进展三方面进行学术报告,李涛教授结合国内外食管癌的最新治疗进展和团队近年来在食管癌新辅助大分割放疗、晚期食管癌免疫治疗的研究和成果进行梳理,指出对于局部晚期可手术食管癌,应该行手术为主的多学综合治疗,推荐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靶向/免疫治疗,对手术后T3-4期或N+的食管癌,推荐给予术后放疗/放化疗。对于局部晚期不可手术或不愿手术食管癌,根治性同步放化疗是标准治疗。

(李涛教授大会报告)
最后,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吴敬波教授带来题为《3D后装插值放疗临床应用研究》的主题报告,吴教授指出三维后装治疗技术是“穷人的质子治疗”,在突破穿刺难度,患者动度控制和3D打印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很好的突破放疗的剂量限制和运动脱靶问题。更好的突显后装治疗的技术优势,实现放疗剂量的单次大分割照射和剂量梯度的快速下降,更好的保护正常组织。吴教授结合大量真实的临床实践和从事近距离治疗的系列临床研究证实了在有限的条件下怎样使用 这种“穷人的质子、重离子治疗”给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吴敬波教授大会报告)
来自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韩春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石梅教授、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王小虎教授和湖南省肿瘤医院席许平教授对第二环节的学术报告进行点评交流。

(讨论嘉宾:韩春教授、石梅教授、王小虎教授、席许平教授)
开幕式及大会主会场的主题报告后,为期三天的学术盛宴将继续精彩呈现,大会将继续围绕“勇担使命、开拓进取”的主题,开展头颈部肿瘤、胸部肿瘤、腹盆部肿瘤、临床实验研究、物理技术、青年论坛等主题分会场的学术报告,为与会代表呈现丰盛的学术盛宴,相信本次盛会的召开,对推动泛珠江区域放射肿瘤协作与学术交流、对提升区域协作能力和放射肿瘤的学科水平将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