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西部放射治疗协会、四川省西部放射治疗协会共同主办,四川省西部放射治疗协会、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承办,放射肿瘤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放射治疗质量控制中心协办的“第十六届中国西部地区放射肿瘤学术大会医工结合与放疗技术分会”于2021年12月30日在魅力蓉城成功举办。本次会议主题是“融合创新,精准抗癌”,旨在通过本次会议探索与研讨医工结合与放疗技术的前沿进展,促进交流,积累经验,加深合作,更广泛地推动放射肿瘤学医工结合的产学研用发展。开幕式由我院路顺教授主持,郎锦义教授、王培教授、万绍平教授、张德康教授作为我院代表出席,会议还邀请了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梁晓坤博士,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学院杨元杰教授、张岩教授等多位专家通过线上线下参与会议讨论与报告分享。

路顺教授主持开幕式
首先,由西部放射治疗协会名誉理事长、四川省肿瘤医院、电子科技大学医工研究院郎锦义教授为大会致辞。郎锦义教授首先对参会的专家同仁表示欢迎与感谢,他指出,理工科与医学特别是放射肿瘤学之间的结合需要整合的智慧,需要在广域的科学技术中整合各学科的优势而发展。他强调,医工的跨界交叉以及医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对肿瘤的诊断与治疗,乃至于对放射肿瘤学学科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最终得以造福患者,使人民获益。郎教授表示医工结合的未来充满无限创新和可能,相信通过此次会议的互动,各参会人员可以博采众长,满载而归,医工结合与放疗技术可以蓬勃发展。

郎锦义教授致欢迎辞
会议的第一阶段由我院王培教授和万绍平教授主持。首先,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应用物理系主任张岩教授为大家带来了题为《数据与算法耦合-基于小子样机器学习和临床多组学鼻咽癌人工智能研究》的专题报告。机器学习和智能传感技术结合,利用纳米发电机、纳米机器人等新型科技手段,可以有效收集分析院内诊疗及院外监测数据,建立精准、高效、普适性的诊疗决策系统和监测随访体系,实现智慧化肿瘤精准诊疗。

王培教授、万绍平教授主持学术报告环节 张岩教授做学术报告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梁晓坤教授分享了《智能影像引导放射治疗的关键问题研究》。梁教授从靶区自动勾画、肿瘤实时跟踪,影像伪影修正、低剂量CT重建,癌症转移预测、癌症基质评估等研究方向出发,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锥束CT自适应引导放射治疗的系列研究。主要包括基于多尺度特征融合网络的多目标靶区自动勾画、基于one-shot学习的CBCT前列腺定位、基于窄带匹配的前列腺靶区自动勾画、基于Faster RCNN的实时肿瘤跟踪等。

梁晓坤教授做学术报告
第三位专家是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学院的杨元杰教授,杨教授的题目是《光场调控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光在自然界普遍存在,杨元杰教授首先介绍了光场调控的基础知识,然后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什么是涡旋光束。利用光镊技术,可以实现对细胞的捕获,并且通过光镊拉曼光谱系统可以实现在生理环境下单个活细胞的拉曼光谱采集,研究单碱基突变导致的细胞内相关分子官能团浓度含量的变化。核素成像中采用的放射性核素和医用直线加速器产生的高能X射线在人体中都会产生契伦科夫光,杨元杰教授在报告中列举了契伦科夫光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比如手术导航、放射治疗剂量监测和验证,光动力治疗治疗,肿瘤微环境监测等。


杨元杰教授做学术报告
第四位专家是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李晶晶教授,李教授的题目是《人工智能在肿瘤医工研究中的应用》。李教授开篇以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四个面向”为科技创新的指导方向,介绍了人工智能在人民健康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和信息化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现阶段,人工智能在利用图像纹理信息分析肿瘤异质性、图像分割、康复率/死亡率/寿命预测、诊断报告生成中都有广泛应用。李教授报告中还讨论了目前人工智能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数据一致性、小样本、数据隐私、数据安全等,这对从事相关研究方向的学者有很好的启发。


李晶晶教授做学术报告
随后,郎锦义教授对第一节会议做出精彩点评。他提到肿瘤诊治是一个综合科学,回顾130余年,放射治疗的手段在逐渐走向更高的层面。无论是理工科、信息技术还是工程技术都在支撑着放射肿瘤学的百年发展。他指出,由于海量的医学文本图像数据需要处理,机器学习已经大量运用于医学领域。放射治疗也在更加追逐细致与精准,乃至精确到细胞、像素、纳米级别。光动力热学联合放疗的展开,医学纳米与物理纳米的相互推动等一系列医工结合的成果不断在促进伟大技术的诞生,朝着彻底根治肿瘤的目标迈进。郎教授表示本场会议打开了医工结合新的思路,期待下一届医工结合会议可以展开更加丰富精彩的讨论。


郎锦义教授做点评
医学与工程技术都在不断飞速发展,迭代更新,医工的结合可以极大推动肿瘤诊治技术的发展,促进肿瘤的精准治疗,使更多科技成果向人民的生命健康这一根本利益转化。相信本次学术会议的交流研讨能够使医工结合进一步发展,为西部放疗乃至全国放疗领域的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