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引导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正文

郎锦义教授/路顺研究员团队完成世界首个IMRT同步剂量补偿HDR后装治疗大体积宫颈癌的临床队列研究

发布日期:2022-11-17   作者:    来源:王树斌     浏览量:


我院放疗中心郎锦义教授率领妇科放疗团队于10年前国内率先开展IMRT同步剂量补偿HDR后装治疗大体积宫颈癌技术的临床应用,该方法有效提高了这类宫颈癌患者的治疗效果,目前已在国内多家高水平放疗中心推广应用。近期,郎锦义教授/路顺研究员团队总结10年临床经验,并在BJOG-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JCR/Q1,中科院1区)正式发表了题为“Clinical outcomes of conventional HDR intracavitary brachytherapy combined with complementary applicator-guided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 boost in patients with bulky cervical tumor” 的研究论文。

宫颈癌发病率在女性肿瘤中位于第4位,同步外照射放化疗联合后装近距离治疗是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标准治疗方案。目前对于大体积宫颈癌,临床常腔内联合插植近距离治疗。但真实世界的部分患者因各种原因不能或不愿接受插值近距离治疗,如何提高治疗效果,就需要探索新的治疗策略。

腔内近距离放射治疗(intracavitary brachytherapy,ICBT)在大体积宫颈癌的盆腔侧壁容易剂量不足。且在基层的放疗中心很难普及。针对上述问题,放疗中心郎锦义教授/路顺研究员团队开展了相关临床研究,前期剂量学研究发现,IMRT联合ICBT剂量分布可以模拟出近似插值近距离治疗(trans-perineal interstitial BT,ISBT)的剂量梯度。目前临床常用的影像引导的ISBT需MRI、麻醉、经过专业培训的医生和物理师等支持,受到很多的限制。目前调强放射治疗(IMRT)技术已经在基层放疗中心普及,腔内腔外融合的宫颈癌放疗技术通过对以往放疗技术的改进,降低了技术门槛,有利于向广大基层医院推广,具有很高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研究过程中,路顺研究员与美国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Birmingham的RY. Kim教授和德国LMU Munich的李明伦教授进行了深入的合作,有力的推动了研究的进展。这是世界首个常规HDR腔内近距离放射治疗联合施源器引导的调强放射治疗在初始放化疗后大体积宫颈肿瘤患者的临床队列研究,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很高的新颖性,创新性和实用性。

 

 

通讯作者:郎锦义教授,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放射肿瘤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电子科技大学肿瘤医工研究院院长、四川省杰出人才奖获得者、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第八届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放射肿瘤专委会副主委、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四川省首批天府万人计划专家、四川省医学会肿瘤学、放射肿瘤学主任委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专家,主要致力于精确放疗解决方案的应用和临床研究。

第一作者:路顺博士,研究员/副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德国癌症中心博士后。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分会青年委员、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四川省天府峨眉计划人才,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学科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共同第一作者:王树斌,副主任医师,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在读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郎锦义教授)。

关闭

版权所有 : ©四川省肿瘤医院·研究所,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医疗保健信息发布审批号:〔2011〕第207号 蜀ICP备05031732号-1

医院地址: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55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2691号

  • 四川省肿瘤医院

  • 四川省癌症防治中心订阅号

  • 四川省肿瘤医院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