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引导页 > 首页 >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 > 正文

新华社刊发我院专家文章:科学规范实施对入境物品与隔离人员的管理是当前疫情防控的关键

发布日期:2020-12-24   作者:    来源:     浏览量:

目前全球正面临着新冠(COVID-19)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呈现愈演愈烈甚至在某些国家失控的严峻现实。我国国内疫情形势在秋冬以后也有所变化。整体而言,国内疫情防控保持良好状态,由于我们体制、机制及理念等因素,可谓防控有力、有效、有序;但值得我们关注并警惕的变化之处,则是本土疫情呈现出单点或多点的间隙性散发局面。对于这种新变化,战时状态的应急处置措施业已十分规范成熟,针对各个疫情的散发点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处理规程,从监测、清消到追踪、排查、隔离及治疗完整的闭环管理,体现出前所未见的效率和效果。总体来讲,对于在国内疫情形势的把握和疫情防控我们充满信心。

但在战术和策略上,不可忽视疫情的演变与波动,加上元旦、春节的临近,切不可有半点的掉以轻心。当前疫情呈单点或多点间隙性的散发是国内疫情演变特有的表现形式,观察其传播的特点主要为:

1.人传人、物传人;

2.隐形传播即无症状患者的传播;

3.可能出现的环境因素感染即环境传人。

分析国内现有的本土15处中风险地疫情以及秋冬以来的散发疫情,不难发现仍然是以输入性疫情为主,如冷链物品相关病例、境外输入病例的关联病例等;个别地方病例尚存溯源不明的情况。

用整体与系统的观点看疫情的新变化,有必要从产生变化的原因进行“溯源”分析与探讨,以利于在“源头”上加以根本性治理。从原因来看,一方面是冷链及境外物资的物传人,另一方面则是人传人。在外围疫情愈发严重的情况下,如何强化和做好上述两方面的管理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面对上述两方面的现实情况,我们必须两手抓,切实做好人物同防,借助科学的力量,依靠科学的理念、方法手段,才能确保取得良好的实效,实现高效的防控。针对科学规范管理工作方面,现作如下分析建言:

一、物传人方面,管理相关部门业已采取极为严格的行政手段和措施、流程加以管控,加强了监测、清消工作。为进一步强化工作力度,需高度重视并努力做好以下方面的管控工作。

1.针对涉及入境物品的所有工作人员,要进一步开展检疫、新冠防范、环境卫生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提升人员的认知、应对处置和整体能力水平。将人员素质提升作为战胜疫情重要的支撑因素。

2.对所有入境物品类别由专班人员科学评估明确分级,按分级进行监测、清消等处置;有关部门定期不定期进行入境物品清单的评估、审定,依据疫情、环境、需求等的变化而适时采取措施。

3.除对入境物品进行建档、物联、信息追踪外还应开展事前、事中、事后的评估及清消效果监测、监督,实施完整的闭环管控。建立各类各级物品监测、清消的规范标准,建立大数据管理平台。

4.入境物品仓储、传送带等安设消毒装置,如紫外线灯、喷雾消毒等,以进一步保障物品(包括外包装、环境)的安全性。

5.冷链进口物品管理为物传人的重中之重,管理上需要更加高度重视。屡屡发生冷链搬运传播及关联传播值得深入剖析,当下大连的疫情说明在此点上的管控还须强化,还须做到精细堵漏。就冷链进口物品的管控而言,既需高层的设计、规划,也需操作层面的精心布局施策及具体操作落地。

二、人传人方面,管理上包括入境人员和本土关联、本土感染及相关人员。目前这方面的管理是十分到位的,成效显著。面对新的变化尚须对疫情的特点及复杂性作出必要的应对。针对新的情况,如隔离期满后出现发病或核酸检测阳性、隔离点工作人员感染等情况,尤其是前者给疫情的防控带来新的挑战、新的难度。故而,科学规范地强化对隔离人员的管理是当前新形势下做好人传人方面确实应抓紧的十分重要环节。

1.统一制定新冠疫情隔离观察实施规范。从人员入围指征、条件,过程管理、解除、隔离点条件及保障等加以明确,指导具体实施。规范制定具备科学证据,并以最新最好的证据为指导。

2.隔离观察时限宜适时调整。14天隔离观察标准应是当时依据世卫组织(HWO)的COVID-19潜伏期0-14天而确定。近一个时期境内外多起隔离观察14天后发病或核酸阳性病例。笔者对全球生物医学数据主要平台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等搜索关于COVID-19潜伏期的系统评价,发现有的潜伏期可长达18天,中位数则为5-7.8天不等。再加之考虑近日病毒变异因素,国内的观察隔离时限宜调整为14+7模式(7天健康管理)或在14天基础上延长4-5天。

3.隔离观察全过程施行体温曲线和症状评分管理。如此这般可发现潜在的问题隔离观察者,以利于及早采取相应措施。同时开展COVID-19相关知识、健康学习培训,开展适当的文化健身活动,培养良好的态度及合作行为。

4.实施大数据和信息化管理,制定制度并认真作好随访,做到人和信息可追溯。

2020-12-23

(作者宋争放,系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四川省肿瘤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四川省临床流行病学专委会主任委员)

关闭

版权所有 : ©四川省肿瘤医院·研究所,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医疗保健信息发布审批号:〔2011〕第207号 蜀ICP备05031732号-1

医院地址: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55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2691号

  • 四川省肿瘤医院

  • 四川省癌症防治中心订阅号

  • 四川省肿瘤医院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