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癌手术后为什么要用放射性碘治疗?这要从甲状腺癌的特点和放射性碘-131治疗原理说起。
甲状腺癌的主要类型有乳头状、滤泡状、乳头-滤泡状混合癌、髓样癌、鳞癌、以及未分化癌等,前三种为分化型甲状腺癌,约占80%,而放射性碘-131主要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已有50多年历史,国内已超过30年。目前公认最佳治疗方案是首先手术切除,其后放射性碘-131去除残留甲状腺组织,然后进行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
甲状腺癌的原发病灶,大多摄碘功能差,用碘-131治疗原发病灶帮助不大,但去除正常甲状腺组织后,约80%的甲状腺癌转移灶均有吸碘功能,碘-131治疗将取得疗效:利用其对碘的摄取以及碘-131发射出β射线的电离辐射生物效应作用,破坏癌组织,重而达到治疗目的。
甲状腺癌可通过直接侵袭、淋巴扩散以及血行播散等方式转移。甲状腺癌术后放射性碘-131治疗的意义不仅在于破坏残留甲状腺组织,而且在于破坏颈内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灶。据临床观察报告约有87%乳头状癌的小病灶出现在甲状腺、同侧颈部淋巴结,部分可远处转移至肺和纵膈的淋巴结中,不用碘-131治疗将有10-40%的复发率。另外,滤泡状癌术后不进行碘-131治疗也有同样高的复发率。
研究证实,分化型滤泡状和乳头状癌中的一些转移灶虽无摄碘能力,但经过去除正常甲状腺组织后可诱发其浓聚碘的能力。因此,提高转移灶的摄碘能力是碘-131治疗甲状腺癌转移灶获得成功的关键。为达此目的,必须常规去除正常甲状腺组织,这样可以避免残留甲状腺组织对碘的竞争摄取,因为在竞争中,正常甲状腺组织占绝对优势。此外,由于残留甲状腺组织分泌甲状腺激素,可以抑制转移灶摄碘能力,不利于放射性碘-131治疗转移灶。(核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