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引导页 > 新闻中心 > 随笔/故事 > 正文

从事头颈肿瘤修复二十余年回顾——学习、继承、发展、创新

发布日期:2017-11-01   作者:    来源:     浏览量:





1991年,我有幸成为四川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的一员,头颈肿瘤外科对于刚从医学院毕业的我完全是一个陌生的领域,需要了解和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它涉及多学科跨专业。好在科室的前辈们也是由多学科组成的,有神经外科专家廖文满教授、耳鼻咽喉科专家樊晋川教授、还有陶远孝、陈建超、张虹等口腔专业的专家。前辈们已经把科室的基础奠定了,我很幸运的能学习到头颈外科涉及的所有专业,也为我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

初入头颈外科的医生都会有最难忘的手术和最刻骨铭心的病例,一台从早上做到晚上的“舌癌联合根治术,胸大肌肌皮瓣再造舌”手术,让我对头颈外科有了新的认识——如果没有修复技术,这些癌症患者是没有办法完成手术治疗的。也让我认识到了肿瘤医院的头颈肿瘤外科和传统的耳鼻咽喉外科、口腔颌面外科的区别。

 



一、 在学习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

我科在建科初期,以陈建超主任、陶远孝主任为代表的老一辈头颈外科专家,已经做了大量的头颈修复工作,但形式仅限于带蒂组织瓣,以胸大肌肌皮瓣为主,1989年陶远孝主任在省内率先开展带蒂下斜方肌岛状肌皮瓣的制作,并于1994年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发表《斜方肌下部岛状肌皮瓣的解部学及其临床应用研究》,我有幸参加了其中3例手术,在当时那个年代,就是因为我科开展的这些手术才得以让许多没有手术机会的局部晚期头颈肿瘤患者得以手术治疗而获得生存,陶远孝主任和陈建超主任也举办了省上的头颈肿瘤学习班,从解剖到临床应用在全省推广了胸大肌肌皮瓣和斜方肌肌皮瓣。但感觉此类组织瓣创伤大,患者功能影响大,恢复时间长,外形仅限于创腔覆盖谈不上美观,我们也开始思考,如何开展更多可供选择的组织瓣,如何跟进国内国际发展,于是1994年我在张虹院长的带领下完成了我院的第一例显微外科修复手术:一位20余岁的年轻男性患者,面部肿瘤,我们应用游离前臂皮瓣修复面部肿瘤切除术后的创面,手术顺利,患者获得了满意的外形修复,虽然前臂皮瓣是一个成熟的皮瓣,但对于我们来说是零的突破,着实不容易。

1997年,当了五年外科医生的我,首次出省参加学术会议,即为李晓明教授主办的头颈肿瘤修复重建会议,让我全面初识了头颈肿瘤的修复重建,从而激起了我对头颈肿瘤修复重建的兴趣。在陈建超主任的支持下,在当时条件非常差的情况下,科室买了10只大白鼠,我们自己开始了显微外科训练。

2001年我们为了填补我科颌骨重建的空白,我和王永富医生(目前在厦门发展)、左晖医生(目前在美国发展)到华西口腔医学院观摩两具腓骨尸体解剖(毛祖彝教授指导)后,完成了我院第一例下颌骨造釉细胞瘤切除血管化游离腓骨重建下颌骨(也是省内率先开展的),手术从早上做到次日零点,手术非常成功,陈建超主任一直陪着我们,没有前辈的坐镇,我们几个小医生是很难有勇气完成这个零的突破;现在我们继续在努力创新,目前已经开展的CAD和3D打印辅助个性化的游离腓骨重建颌骨,站在了国内的前沿,和头颈外科几代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头颈外科在当年的樊晋川院长、张虹院长和陈建超主任、陶远孝主任的带领下开展了一个又一个新的技术,在省内也得到了同行的认可,于2002年我科成功的通过了四川省医学甲级重点学科,也是我院第二个重点学科,这与我科老一辈专家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2002年、2003年我和李彬医生(目前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发展)到亚洲地区都有极高影响力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学习,当年我得到学习通知时女儿刚1岁多,是家人的支持得以完成了学习任务。用整形外科医生的视角看头颈肿瘤修复重建,给予了我们更宽广的空间,让我们做得更精更细,应该说2004年以后我们的肿瘤修复技术上了一个台阶,在李彬医生和我的倡导下,科室也形成了很好的修复重建团队,期间我科的游离皮瓣存活率达96%-97%,和国际水平一致,这些成果均来自于团队的努力。



二、 从临床中发现问题、找创新、求发展

2003年以后我科的肿瘤修复重建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们应用整形外科技术开展了许多头颈肿瘤整形方面的新工作,并把工作延伸到兄弟科室,比如协助泌尿外科、胸外科完成肿瘤术后的缺损修复工作(图2),我们也在工作中发现问题找创新,同时我也将我们应用多年的胸大肌肌皮瓣进行改良,减少供区损伤、避免了组织瓣的过度臃肿,算是继承中的发展,我于2007在中华整形外科杂志上就这项工作进行总结发表《改良胸大肌肌皮瓣在晚期头颈肿瘤的应用》,此文算是在头颈肿瘤外科领域国内最早报道对胸大肌肌皮瓣进行改良的。比如2004年我遇到1位74岁甲状腺癌非正规治疗后导致颈部巨大溃烂的女性患者,面积达15x20cm,占据整个颈部,这个患者要修复,应用我们既往的手段是无法进行的,如果我们将患者拒之门外,患者生存质量极差,生命也受到威胁(随时有颈总动脉破裂死亡的危险),我应用了游离背阔肌肌皮瓣进行修复,手术获得成功,我记得这个手术结束时已经是次日凌晨2点了,患者之后又生存了4年,患者高龄、晚期、放疗后、疑难缺损,这些关键词放在一起足以说明手术的风险,这是我们的又一个突破,有了此次的经验我们又完成了各种类型的背阔肌肌皮瓣,年龄最大的80岁,我们团队在《中华耳鼻咽喉外科杂志》、《The Journal of Craniofacial Surgery》上发表相关文章。当我们收治了一例下颌骨造釉细胞癌的患者时,我们觉得应该开展精准的下颌骨重建了,于是我们开展了CAD和3D打印,所做的工作在近年的全国大会上进行了交流(图3)得到了国内整形外科和头颈外科医生的认同,自2004年以后我就所做的肿瘤整形工作进行总结在《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中华整形外科杂志》、《中华医学美容美学外科杂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The Journal of Craniofacial Surgery》等核心期刊上发表了数十篇相关文章,由于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我也当选为中华医学会肿瘤整形外科学组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分会颅颌面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专业委员会器官再植再造学组委员及颅颌面学组委员、中国医促会肿瘤整形委员会委员(这些协会大多以整形外科医生为主,我们以肿瘤整形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非常不容易)。


陈建超主任非常注重学术交流及年轻医生的发展规划,1999年我首次出省在西部头颈肿瘤大会发言、2011年我得以首次在第11届全国头颈肿瘤大会上就我科的头颈肿瘤修复重建工作进行大会发言。在全国头颈外科有了我们四川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的声音,我于 2012年又受邀参加第九届亚太地区颅颌面会议就颌面部修复重建并进行大会发言:“Application of free flap in reconstruction  of craniomaxillofacial deficiency from neoplasm operative”;之后每年的全国头颈肿瘤大会、修复重建大会、整形外科大会都会有我们科室的声音,现在,我们的头颈肿瘤修复重建工作已经走到了国内的前沿,这应该得益于科室老一辈专家的正确引导,团队的艰苦奋斗和共同努力。




开展修复重建工作,尤其是显微外科工作,是一条异常艰苦的道路,需要一个团队来完成,培养年轻医生掌握此项技术是必须的,从2003年开始我一直有一个心愿希望能建立我们自己的显微外科操作训练室,希望通过举办这方面的学习班,进行技术推广扩大的影响力同时也为年轻医生提供一个训练显微外科基本功的场地,这项工作也得到医院的大力支持,张文彬副院长于2012年帮助我们建设了这个操作训练室,自2012年至今我科已经开办了4届显微外科培训班;当年的杨青护士长、陈锦医生、王少新医生为第一届学习班的开班付出了不少心血,这一届头颈肿瘤修复重建学习班也是我自己独立办会第一次,当年得到了郎锦义院长的支持,更得到了上海九院张志愿院士和我的老师上海九院整形外科章一新教授的大力支持,我和李春华医生还有幸与张院士同台演示了一台鼻咽癌放疗后颈部复发的挽救性手术,当时演示的就是改良胸大肌肌皮瓣;2012年也正好是我接受整形外科专业培训10年,所谓外科医生十年磨一剑,算是为我们的修复重建工作一个小小的总结。



由于全国影响力的提高,我们也被邀请参与专业书籍的撰写,我先后于2007年和2014年参与了王家东教授主编的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头颈肿瘤修复重建章节编写和高明院长主编的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头颈肿瘤学》第三版的头颈部软组织修复章节的编写;科室的工作也得到医院及全国同行的认同和支持,科室也在陈建超主任带领的集体努力下于2010年和2011年“头颈肿瘤修复重建”获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成都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奖项也是对我们科室工作的肯定。


三、 医生的成长离不开患者、离不开团队

临床医师的成长之路是在自己医疗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技术而实现的,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患者既是我们治疗的对象,又是我们学习知识和提高技术的老师。在我从事肿瘤修复重建的工作历程中,在探索新技术为患者治疗时.亲身感受到患者的理解和支持,比如我们完成的第一例3D打印辅助游离腓骨重建下颌骨、第一例游离背阔肌皮瓣修复颈部缺损、第一例“一蒂多瓣”的股外侧皮瓣等等,这些手术风险极高,如果没有患者的配合我们很难迈出第一步。同时团队支持也很重要,这个团队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科室的医疗护理团队、还有辅助科室、手术室的兄弟姐妹们。如我在临床科研工作中开展的CTA血管成像三维重建技术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头颈肿瘤术后缺损的应用,第一例就是我和CT室周鹏主任一起完成的,在周鹏主任团队的支持下,这项工作得以顺利完成,这项工作也培养了一名研究生,发表了数篇论文,全国多次学术交流。同时,肿瘤的修复重建工作非常艰苦,一台手术一般都需要7、8个小时,遇到疑难的需要15、6个小时,手术室的护士们一定会和我们并肩战斗,我们每一台成功的手术背后都有手术室麻醉科幕后工作者的支持,当我们这些修复重建的大手术从2003年一年仅有20余台,到每周1-2台并成为常态的今天,我们应该感激整个团队的努力,所以我曾经写个一篇随笔纪念我们这个皮瓣团队的成长。

  


四、 业精于勤,匠人精神——当音乐突然停止,必须继续舞蹈!

头颈外科修复重建医生的每一天都是一个舞蹈,需要周密的计划、精准的操作甚至备选设计,如果突然发现自己完全处于一个意外的没有音乐的环境之下,即你可能会遇到自己计划的组织瓣不合适或者不能用、计划的血管不合适、创面的缺损出乎意料等等,你平时的积累和准备将派上用场,将以一个全新的术式小心谨慎甚至如履薄冰的完美的完成你的舞蹈。

所以,外科医生应该有匠人精神,每天的实践积累尤为重要,为了患者的安全我们必须时刻准备着应对意外的发生,面对各种难题,行医之路也会有音乐意外停止的时候,这时必须努力的跳下去而且完美的演出;准备越充分对自己、对别人越有好处,音乐随时可能停止,想要成功需要时刻做好准备。


后记:

作为头颈外科的一员,我有幸见证了头颈外科的发展、壮大,在此我仅仅就我从事的头颈外科一个亚专业的工作进行回顾,以纪念建院30周年,四川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的发展史也是头颈外科医师的成长发展史,这里有许多前辈们的参与和贡献,我们得以走向全国乃至国际的讲台,是站在了前辈的肩上,走得更快走得更远。我们应该对为我们铺路的老专家们心存感激!



作者:四川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中心 王朝晖

关闭

版权所有 : ©四川省肿瘤医院·研究所,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医疗保健信息发布审批号:〔2011〕第207号 蜀ICP备05031732号-1

医院地址: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55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2691号

  • 四川省肿瘤医院

  • 四川省癌症防治中心订阅号

  • 四川省肿瘤医院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