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高尔基也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中国古语更是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是人类不断学习、进步的途径,书籍是我们与历史对话的传音筒,是当今知识传递的重要媒介,更是未来世界勾画的颜色笔。作为每天在肿瘤医院中来回奔走照顾病人的普通护士,平凡如我,却有着一个不平凡的梦想——我希望通过读书走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窥探世人的欢乐与忧愁。我喜欢阅读《唐诗》《宋词》,倾听着古人吟唱的诗词感受古代都市的繁华与没落;我喜欢精读《圣经》《佛偈》,在圣人的故事和警言中细想人生的哲理;我更喜欢泛读杂文散文,在嬉笑怒骂的犀利言语中反思社会百态。我喜欢读书,更喜欢阅读书中的一切,回顾历史,环视今日,展望未来,从他人的眼中看世界。
或许是因为在医院中看惯了生与死的交替,我尤其喜欢阅读一些能探究生存意义的书籍,更希望能从中得到启发,能给病人带来更多生的希望。就如刚看完的余华先生的经典之作《活着》,小说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像影片般在我眼前回播:福贵的一生曾经有过殷实的家境,父母、妻子、儿女和外孙都曾经在他的人生中与他同行,但他的人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遭受磨难,亲人一个个离开,最后只剩下一头老牛与他相依为命。在小说的最后,福贵的生命是带着众多亲人的回忆,在日后的路上孤独而行,活着对于他来说,也许是一种辛酸,也许是一种麻木,也许是一种被命运推着前行的无奈。
或者,我们很难去定义生命的价值,因为生命每时每刻都存在着不一样的可能性,这一刻也许是低谷,下一刻可能你就到达了高峰,而且生命的变化甚至可以大到瞬间就被画上一个句号。就像是最近天津港的爆炸事件,上百个无辜的群众、民警和消防员甚至来不及为自己的生命做一个总结,生命就已经走到了尽头。几百条生命的突然消逝,让我们惋惜,令我们哀叹,更使我们体会到生命的无常。
但在小说《活着》的最后,福贵说:“人嘛,就是要活着。” 联想到福贵活着所经受的悲剧,他对生命如此简单、直接和朴素的理解,比书中所有人的故事都更让我动容。是的,死者已矣,而生者依然需要继续在生命的旅途中前行,哪怕少了身旁最亲密的伴侣,哪怕是失去了至亲的支持,哪怕茕茕孓立,孑然而行,生命依然在继续,能承担起磨难与悲伤的生命,才能在岁月中以厚实的手掌,托起生命所收获的沉淀。这对于医院中的每一个病人和家属来说,生存和生活的意义其实也是如此,或许只有真正参透了,才能有更强大的力量去支撑他们所要面对的一切困境,并最终获得生命所赋予的新希望。
书香满机关,开卷即有益。阅读让我明白到或许我们永远不知道生命的下一个转角处有一个怎样的潘多拉宝盒,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作为医护人员所守护的每一条生命需要耐心,需要等待,更需要希望,哪怕生命总是变幻无常,哪怕生命的轨迹总是难以捉摸,哪怕生命夹带着伤痛走来,我们仍要始终歌颂生命的伟大,期待生命的希望,更是积极地和病人一起走向生命的下一个精彩!(头颈乳腺放疗病区 汤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