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在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我们暂不讨论事件的真实经过是如何,先来看看这近年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老人摔倒事件”。
2013年12月2日的“扶不扶事件”北京朝阳区一女子经过一个骑车的外国小伙是摔倒,外国小伙将其扶起后反被讹。
2015年7月27日南京D5公交车司机扶老人反被讹。
2015年8月25日四川达州三名曾在2013年因扶老人被讹为“撞到”的孩子被证实清白。
2015年9月20日广西女孩扶摔倒老人被诬陷,监控视频还原真相。同日,东方网报道,郑州一老人摔倒在地,市民拍照,寻找证人后,将老人扶起送往医院。
“老人摔倒无人敢扶”事件频频发生,一面是“道德沦陷”的集体谴责,另一面却是“好人难当”的无奈感叹。据卫生部2011年数据显示,跌倒是我国伤害死亡的第四位原因,在65岁的老年中则暂首位。所以跌倒无疑对老年人的生理、心里、及独立生活能力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同时也增加了家庭乃至于社会的负担。针对老人摔倒,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调查显示:55.6%的人选择直接走开,23.4%的人选择取证后再扶,12.6%的人选择拨打110。仅有5.4%的人选择毫无犹豫主动扶起。
借用相声《扶不扶》里的台词“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针对老人跌倒扶不扶,该怎样扶,有社会人士支招:一,一看二问,急于出手并不是最佳选择。二、用好证人,找人证或一起搀扶。三、利用科技支持,比如用手机拍下救助的全过程。然而,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又能给大家怎样的建议呢?
2011年9月卫生部公布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指南》指出跌倒时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如老人意识不清,在场者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有外伤、出血,应立即止血、包扎;有呕吐,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并清理口、鼻腔呕吐物,保证呼吸通畅;有抽搐,应移至平整软地面或身体下垫软物,防止碰、擦伤,必要时牙间垫较硬物,防止舌咬伤,不要硬掰抽搐肢体,防止肌肉、骨骼损伤;如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如需搬动,应保证平稳,尽量平卧。
指南提出,如老人意识清楚,应询问老年人跌倒情况及对跌倒过程是否有记忆。如不能记起,可能为晕厥或脑血管意外,应立即护送老年人到医院诊治或拨打急救电话;要询问是否有剧烈头痛或口角歪斜、言语不利、手脚无力等提示脑卒中的情况,如有,立即扶起老年人可能加重脑出血或脑缺血,使病情加重,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有外伤、出血,应立即止血、包扎并护送老年人到医院进一步处理;查看有无提示骨折情形,如无相关专业知识,不要随便搬动,以免加重病情,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查询有无腰、背部疼痛及大小便失禁等提示腰椎损害情形,如无相关专业知识,不要随便搬动,以免加重病情,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如老年人试图自行站起,可协助老人缓慢起立,坐、卧休息并观察,确认无碍后方可离开;如需搬动,应保证平稳,尽量平卧休息;发生跌倒均应在家庭成员或家庭保健员陪同下到医院诊治,查找跌倒危险因素,评估跌倒风险,制定防止措施及方案。
“该不该扶”是社会道德问题,该怎样扶是技术问题,不能将道德批判和技术专业的追问混为一谈,其实,道德和技术并不矛盾,帮助跌倒的老人既需要道德的自觉,又需要专业的技术指导。解决道德问题,可以避免“老人跌倒无人帮的困境”,而多一些“扶跌倒老人技术指南”这样的科学知识,同样能让更多的恐惧心理,敢出援手。多一些正能量,少一些歪斜恶。(胸 科二病区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