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引导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川肿星锐】王海清

发布日期:2023-08-29   作者:    来源:     浏览量:


实习时他对肝胆胰外科一见倾心

因为热爱所以坚守

屡破肝癌治疗难题的他

帮助患者延长生存期

科研源于临床

最终服务临床

他坚信“希望就在前方”

对肝胆胰外科“一见钟情”

青睐川肿“多兵种作战”

王海清大学本科期间,偶然听了一个讲座,讲座的主讲人是我国肝癌、肝移植领域的郑树森院士,郑院士介绍了肝癌的治疗前沿、治疗进展。

这次偶遇,让王海清对这个专业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后来王海清在医院实习的第一个外科就是肝胆胰外科,他对这个科室“一见钟情”,由此坚定了自己从医的专业方向。

在王海清读博期间,一位老师高瞻远瞩,他认为当时在外科领域,肝癌的治疗已经到了天花板,今后的发展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微创治疗,一个是综合治疗。我国是肝癌大国,但80%的初诊肝癌都是中晚期,无法手术切除,肝癌外科治疗的效果已经到了瓶颈。因此,要提高肝癌的疗效,应着眼于肝癌的靶向等系统治疗方向。

这给了王海清很大的启发,他觉得这个方向是一个非常有前景、也富有挑战的方向。而肿瘤专科医院更容易实现对肝癌的综合治疗,因此四川省肿瘤医院成了他的第一选择。

在工作的这几年,临床实践也证实了,新的靶向药物、免疫治疗、介入治疗、放疗等治疗方式的加入让肝癌疗效明显提高。肝癌也从之前外科医生的“单打独斗”,变成现在的“多兵种作战”,最终让患者获益明显。

对口支援开展微创手术

助患者“活得久,活得好”

川肿肝胆胰外科是全国首批“肝癌规范化诊疗”质量控制试点单位,同时也是四川省肿瘤诊疗质量提升联盟的牵头单位。

川肿对肝胆胰肿瘤的治疗目标是“不但要活得久、还要活得好”,这就得谈到肝胆胰肿瘤治疗的另外一个方向——“微创”治疗。“微创”治疗让肝癌患者创伤小,促进患者早期恢复,让患者活得更好。

在对口支援乐山市市中区肿瘤医院时,王海清和团队发现当地微创开展的比例偏低。因此在省卫健委的指导下,我院肝胆胰外科团队竭力协助当地医院开展微创治疗,同时也推进肝癌治疗的规范化,提高患者的疗效和生活质量。

屡破肝癌治疗难题!

科研源于临床,最终服务临床

作为临床医生,王海清在临床中也会发现一些目前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就需要临床科研——在临床中发现问题,通过科研解决问题,最后将临床做得更好。也就是行业内所说的“临床科研化、科研临床化”。

王海清读博期间,肝癌术后的并发症仍然很高,导师给他的课题就是聚焦术后并发症。在川肿工作后,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也是围手术期安全。他和团队建立了并发症预测模型、肝功能评价指标、输血预测模型,也运用了一些技术手段如术前三维成像、术中胆漏检测、荧光导航系统、保留肝实质的肝切除等,让肝切除已经非常安全。

王海清科研团队的另外一个方向就是中晚期肝癌的转化治疗,他们建立了三联的治疗策略,通过介入联合靶向、免疫治疗,很多中晚期肝癌患者肿瘤明显缩小,获得了手术切除的机会。因此,科研来源于临床,也最终服务了临床。

生存期从“6个月”到“十余年”

患者高昂斗志激励他“永不放弃”

从医多年,一位患者让王海清感悟最深。

这位患者十来年前肝癌破裂出血,王海清团队为其进行了手术,手术较为成功。但很不幸的是,术后几个月,患者就出现了腹腔种植转移。腹腔转移被认为是肿瘤晚期,只能药物治疗,生存时间一般只有6个月。

但在后续的随访中发现,患者腹腔肿瘤一直稳定,患者也迫切希望进行根治性治疗。在进行了多学科讨论后,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后来这位患者又经历了6次肝、肺、腹腔的转移,王海清团队前前后后给他做了包括介入、射频在内的20余次治疗,也让这位患者赢得了长达十余年的生存时间。

这名患者始终保持乐观,并且用自己豁达开朗的心态感染周边的患友,在医生的协助下,他还建立了患友朋友圈、微信圈,一直鼓励着肝胆胰外科一批一批的患者。

生存期从“6个月”到“十余年”,除了王海清团队的努力外,还有患者的乐观坚持、永不放弃和家人支持。这件事让王海清也深有感触,他表示,对于肿瘤治疗,需要患者和医生建立一种“共同参与、共同决策”的治疗模式。

“共同参与”需要患者的配合理解,也需要患者保持高昂的斗志、乐观的心态,更需要多学科医生的共同参与;“共同决策”不仅要医生给出治疗方案,也要患者参与到方案的决策中来。只要对肿瘤患者“永不放弃”,那就能看到生命的曙光!


关闭

版权所有 : ©四川省肿瘤医院·研究所,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医疗保健信息发布审批号:〔2011〕第207号 蜀ICP备05031732号-1

医院地址: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55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2691号

  • 四川省肿瘤医院

  • 四川省癌症防治中心订阅号

  • 四川省肿瘤医院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