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11月16日,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川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放射肿瘤重点学科带头人、第八届中华医学会放射治疗学分会主任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郎锦义教授受邀作为第404期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工物学术论坛的主讲人,为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的师生带来了《百年放射治疗-放射肿瘤学进展与思考》的线上专题学术报告。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王石副研究员主持了本次论坛,并表达了对郎锦义教授百忙中抽空为清华学子作报告由衷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左:王石副研究员主持学术论坛 右:郎锦义教授学术报告邀请函)

郎锦义教授从疫情下“时空伴随者”的概念引入医学物理的话题,指出工程物理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开辟了全新的学科融合。放射治疗经历了从二维放射治疗到三维、四维放射治疗技术的更新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新的医工结合和学科交差。由郎锦义教授牵头完成的中国大陆放射治疗基本情况调查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放射治疗的区域发展的差异和不平稳仍存在,全国人均加速器拥有量仍然尚未达到WHO推荐水平,全国从事放射治疗的医师、物理师和放射治疗师工作的比例还需要优化,放射物理人才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舞台,随着我国学者在国际学术舞台上越来越多的“中国好声音”,我国放射治疗科研成果获得国际同行的更多的认可,放射肿瘤学作为二级学科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扩大。鼓励广大学子积极投身放射肿瘤和医学物理的研究和工作。

郎锦义教授在报告中指出,精准放疗的演变和实施是在医学影像学、工程学、物理学、生物学科协同进步中不断的创新融合的结果。伴随着医学影像进展的发展,图像引导精确放射治疗实现了从精准定位、精准勾画、精准计划和精准投照的迭代更新;在放射治疗3.0时代,精准放疗的发展与突破在于守住放射治疗的初心——提高肿瘤的控制,降低正常组织的并发症和毒性。极速(Flash)放疗、微束放疗、顽固性心律失常的X刀治疗及新冠肺炎的低剂量肺放疗的实践和创新给我们带来了从物理精确向生物精确转化的突围和迭代。在放射生物学与基础学科融合实践中给现代放疗提出了“放射与免疫”新的方向和课题。大数据、数据驱动、人工智能给现代放疗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由郎锦义教授牵头完成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互联网+”的肿瘤放疗新型 服务模式——“精准云放疗”系统开发及应用研究》成功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在放射治疗的服务模式创新中。百年征程,放射治疗学科将坚守提高肿瘤局部控制,更好的保护正常组织、改善患者体验、减少第二原发癌的初心,在医工信结合的实践中,通过物理、生物、工程、信息多种手段的结合,开创未来放射肿瘤学新的篇章。

“工物学术论坛”系列专题讲座是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的经典学术品牌,主要邀请物理学、工程学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围绕相关领域的学科发展现状和前景作报告。郎锦义教授连续两个小时关于百年放疗进展与思考的学术报告得到了清华工程物理师生的高度评价,当晚220多人全程在线听完郎锦义教授的报告后,纷纷表示郎教授的报告不仅内容丰富,涉及的知识面广,而且从放射治疗的前世今生到远景未来一气呵成,真不愧是全国放射肿瘤学的大咖,不愧是一场高规格的头脑风暴和学术大餐。

郎锦义教授的报告得到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