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发展演化,时至今日,成为一门庞大且复杂的综合学科,生理学、病毒学、免疫学、遗传学步步深入,探索人体的奥秘,各种医学著作、学术论文浩如烟海、层出不穷,知识更新的速度如此之快,我们往往只能望其项背,却总是离人体之秘有着一步之遥。习总曾说中医是开启中华文华宝库的钥匙,因此我心怀敬畏,翻阅起《黄帝内经》,这部当之无愧的中医巨著,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开拓自己的思路。
《黄帝内经》——这部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中医学巨著,为什么在今天仍有指导意义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其思维的哲学高度。它以广阔的世界观,将人体的运行规律囊括其中,这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是最为质朴也是最为正确思维方法。这与现代医学研究的专业化、精细化是截然不同的。现今分子分物学的研究,已经精细到化学突触、受体位点、基因突变。以银屑病而言,从遗传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的角度,提出了各种学说,却始终无法摸清明确的病因,因为疾病本身是宏观的、复杂的,绝非几个独立因素就可以决定,而是。这是为何?我可以用候鸟迁移这一生物现象作为比方。如果我们单纯从鸟本身来着手,从解剖、病理、分子分物学、甚至空气动力学去研究,一定会得到许多似是而非的结论,但最终还是一头雾水。但如果放宽眼界到整个地球的层面,我们就能看到地球磁场对其产生的影响,反而一目了然。针对疾病来说,大多数的病种都是复杂的、宏观的,绝非数个独立病因的作用。
曾接诊过一位患者,老年女性,表现为四肢泛发皮下包块伴疼痛。我考虑可能为脂膜炎,为其病检取材送华西病理,后来患者经历了长达一个多月的诊疗过程,陆续做了免疫组化、骨髓穿刺等检查,结论是“淋巴瘤可能”。由于诊断并不明确,病理尚有争议,故华西皮肤科还是按脂膜炎治疗,予以抗炎、免疫抑制(昆明山海棠)等对症治疗。但患者服药后,头晕、恶心等副反应明显,故未坚持用药,遂又到我处复诊,我查阅了其厚厚的一叠检查资料,决定从中医角度求治,从患者的体质、舌苔、脉象综合分析、辨证论治、处方开药。患者服药三周后所有包块消退。此个案尽管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告诉我们,当遇到临床难题的时候,适当地进行思维变通或能取效。这是一种微观到宏观的转变。有时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黄帝内经正是教会我们从整体宏观、整个自然界的角度来看待人体,同时它也是对人体规律长期观察记录的总结。
为何后世没有超越内经的理论著作。很多人不理解。其实是有原因的。刚才提到,中医是从自然界的角度来解读健康规律。而我们从微观到宏观来看,分子受体属于细胞、细胞属于器官、器官构成系统、各个系统的协调成为人体,而再往高处看,人是属于动物、动物属于自然、自然大不过地球,地球也仅是宇宙中一粒不起眼的尘埃。也许有人会说,人体是个独立的整体,真是如此吗?四季变迁,地球运转、月球运动都对人体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女性的月经周期为什么和月节律稳合是28天而不是15天?仅仅是性激素的影响?那么性激素的节律又是如何形成?仅仅是一个巧合吗?显然并非如此,这是因为在整个地球生命的漫长演化过程中,地球的磁场、月球的引力、太阳的光照,都已在我们的整个基因序列中留下了深刻的铬印,从而影响着我们的自然节律。这些规律,现在还无法用科学解读,无法用基因测序去弄明白,但我们可以从宏观层面去理解。当然,这种理解是需要长期的观察总结,而最好的观测时期就是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那时候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没有垃圾食品的影响,心理、生理上都较为稳定,因此这些规律更容易被观察到并记录下来。而近现代以来,我们的自然节律已经在各种社交应筹、倒时差、暴饮暴食、工作压力等等的影响下而发生各种改变,已经不太可能像2000多年前那样容易被观察到。这也就是内经至今无法被超越的原因。曾有科学家进行实验,为一个人制定严格制定出作息饮食表,然后经过数十年的观测,该实验者的激素水平会呈现出日节律、周节律、月节律、年节律,而一旦作息、饮食打乱,生物节律亦会消失。
医学之路还很漫长,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更应该珍视中华文化的宝库,不能因为不理解或是认为其过时而弃之如敝履。现在是一个发展的融合的时代,在学学科综合的同时,古为今用,双向思绪,或者能为科学发展开辟一个全新的方向。(皮肤科 傅柄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