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郎院长,我父亲蒋治金16日从普内36床转到重症监护室19床后,病情已经稳定。今天上午我去看时,他可以说话,可以喝水!他指着值班医生卢松和护士媛辉等在场医务人员,反复说:“好,好人。他们好人啊!都是好人。”我父亲说话困难,他是希望表扬和感谢,感谢他们的精心治疗和细心照料!感谢内科彭玲主任和梁靖媛医生等的半个多月来的精心治疗和照顾。家属作平报告”。
那天,党办张静主任把这条消息转给我的时候,内心有一点激动,这是我们ICU医护人员每天所做的很平常的工作,没有一点的修饰,也是每一位医护人员都可以做得很到位的——我们在积极抢救患者的生命、恢复患者多器官功能的同时,不会忘记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力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真诚关怀和照护。这说明我们的工作得到了病人及家属的认可。
ICU内集中了现代化的监护与急救设备,集中了危重的病人;医护人员既是先进仪器的使用者,又处于抢救病人的第一线 , ICU医护人员通常处于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中,面对不同心理反应和需求的病人,有时也会出现情绪波动。医护人员任何异常的外部表情及动作的变化,都对病人、家属及同行有直接的感染作用。因此,为了增强病人的信心,创造愉快的工作环境及提高工作效率,要求ICU医护人员情绪和态度有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无论工作逆顺,始终都能保持热情饱满、沉着稳定的情绪。
在院长面前表扬我们的那位老伯伯,74岁,因“右侧肺大泡术后2年,脑梗塞治疗后3月余”收入院。入院诊断:1.右侧肺大泡术后2.心房纤颤3.慢性阻塞性肺病4.左侧脑梗塞5.后纵隔肿瘤。因出现上中腹持续性疼痛,伴大汗淋漓。经急诊科收入ICU。入ICU后及时予以抗炎,解痉祛痰,脑保护及对症治疗,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患者病情稳定后,精神仍较差,神志清楚,情绪不稳定,少言寡语。这时正是我们常说的ICU综合征的表现及安静状态下的谵妄。极可能被医护忽略。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由于对本身疾病的恐惧,又在一个陌生的环境,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心中无比恐慌,对周围的所有医护人员都有戒心,以及其他危重病人的恶性刺激,灯光、噪声的刺激。患者就会表现出烦躁不安,甚至躁狂以及闷闷不乐,少言寡语。也就是谵妄。这时他们最需要像亲人般的关心和关怀。让患者消除对疾病的恐惧,让治疗能够正常进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此患者正好符合以上的情况。查房时对患者进行全方位检查后,更加明确了自己判断,就与患者进行语言上的交流,知晓患者的疑虑,并向患者一一解答,消除了患者心中的担忧,并向其说明在ICU的治疗是最及时、最有效、最安全的。并对疾病的治疗方案,转归情况进行了分析,需要患者配合我们的治疗,疾病会及早康复。患者经过这样的交流后,情绪逐渐稳定并开朗起来,并于2015年10月19日顺利转出ICU继续治疗。通过这一案例,让我也明白了一些道理,治疗疾病不光是治疗疾病的本身,心里治疗有时比治病更有效。所以,我们医护人员在治病的同时,需要多靠近病床,不仅要检查疾病,也要更懂得患者的心!
自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来,ICU人一直坚守自己的信念:“人生何其长,但也何其短,在医院中,许多生老病死并非你我能控制,我总在最辛苦的同时,也感到幸福,能拥有健康的身体去照顾他人,就是上天给我最大的恩典”。在工作中时时想到:“我不在于为患者做了什么?而是病人/家属认为我为他做了什么”。为患者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以满足患者的身心健康需求,体现对患者生命与身心健康的关爱,体现人性的光辉。(麻手支部 向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