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肿援鄂医疗队队员们对进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区第六病区以来的流程进行了梳理,对重症患者开展了俯卧位通气、高流量吸氧、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等一系列治疗手段,已经有患者陆续好转出院。但有一位患者需要进行气管插管及有创呼吸机支持治疗,这种治疗方式被病毒感染的风险大,但队员们迎难而上,最终助患者转危为安。
【川肿援鄂医疗队战“疫”日志之十四】
2月17日,多云,温度 -1°~12℃
52岁的李大叔,无明显诱因出现体温升高、干咳院外辗转治疗2周,病情进行性加重,于2月3日核酸检测为阳性,确诊为新冠肺炎而入院。考虑病毒合并细菌感染,予以抗病毒、抗细菌治疗,同时进行俯卧位通气,但患者配合差,病情进行性加重,氧合指数逐渐降低,先后予以面罩吸氧、高流量吸氧、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等治疗,均未改善其呼吸衰竭,经病区医疗队全面评估、讨论,需要进行气管插管及有创呼吸机支持治疗方能挽救患者生命。

插管图片
我院徐珊玲医生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一位麻醉医生以及华西四院杜宇医生一起进行气管插管,操作时需要和病人近距离接触,患者的口鼻分必物和痰随时可能喷出,加上病区没有负压病房,存在被病毒感染的风险较大。为了尽量挽救患者生命,医生们冒着风险尽量完善好防护,气管插管顺利完成,看到监护仪上患者的心率下降、氧饱和度升高了,大家都松了口气。

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
患者插管前后生命体征对比,插管后血氧饱和度由77%上升至92%
2月17日夜间,患者再次出现心率快、氧饱和度低,值班的董伟主治医师(川肿ICU医生)立即调整了呼吸机参数,并行床旁超声评估患者的容量状态及血流动力学情况(如患者的肺水情况及血压、心功能、心肌收缩力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后患者再次转危为安。

经超声评估调整治疗方案前后生命体征对比,调整后血氧饱和度由86%上升至95%
这是四川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进住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区六病区以来的首例气管插管患者。也是四川省肿瘤医院援鄂医疗队的首例插管。希望李大叔能够早日康复,彻底战胜病魔。
(川肿援鄂医疗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