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是什么,著名药物学家、海军总医院孙忠实教授近日在"2003年中国药师周"学术报告会上,用"发生率更高、受害人更广、机制更复杂、后果更严重(药物淘汰数更多)"进行了总结。
据介绍,全球有1/7的人死于不合理用药。此外,在患者中约1/3的人是死于不合理用药。UMC(瑞典乌普萨那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目前每季度收到2000个药品的不良反应报告。我国2002年药物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达1.7万份,是过去10年总和的10倍。
美国2002年统计,因药物不良反应致死的病例为106000例,居住院患者死因的第4位,病人住院天数是以前的两倍,每年为此损失1360亿美元。孙忠实教授认为,我国药物不良反应增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经济利益驱动,滥用药物;开大处方,多药并用,尤其是不
顾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物不良反应的中西药并用,或在中药内盲目加入西药;错误、夸大宣传,误导患者;专业知识缺乏等。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近几年来药物不良反应备受关注,报告的自觉性大大提高。
美国FDA先后从市场撤出了一些被认为疗效优良的药物,其中约70%是最近20年撤出的。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遗传因素与药物不良反应间的关系研究又掀起高潮,许多不被认识、因合并用药致死的原因现已大多揭开面纱,根源就是基因变异引起人类药物代谢的个体差异。
孙忠实教授报告,美国调研资料表明,在致死性药物不良反应中,有67%是可以防止的,其中57%可以通过临床药师的工作加以防止;在致残性药物不良反应中,有84%是可以防止的,其中41%可以通过临床药师的工作加以防止;在危及生命的药物不良反应中有28.4%是可以防止的,其中23.8%可通过临床药师的工作加以防止。
科学合理用药的前提是认真研究药物不良反应,包括类型、机制和防治方法等。孙忠实教授指出,药物不良反应当前的最新动向是,人们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五个领域,预测可以减少的、至今尚有争论的、观点已发生改变的、老药发生新情况的、人们忽略的药物不良反
应。以长期忽略的中药不良反应为例,UMC在1968年~2002年间,共收到怀疑植物药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500份,占全部药物不良反应的0.53%。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不良反应中心10年中收到与中药有关的病例数和死亡人数,约占全部报告总数的5%。据介绍,20世纪50年代,我国报告药物不良反应仅有26例,60年代为147例,70年代达398例,80年代升至2217例,1991年~1994年4年内即达到3273例。
自觉贯彻《药品管理法》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将监测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网络化,尤其对上市5年的新药予以密切关注,把ADR减少到最低限度,并严格划清医疗事故、质量事故与药物不良反应的界限,确保群众用药安全,是药师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2003.08.27)--摘录自《健康报》 邢远翔 张灿灿